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是好的坏的 可能是晚清最聪明 环球速看料
来源:互联网    2023-07-02 04:56:28

hello大家好,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是好的坏的,可能是晚清最聪明)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李莲英照片

一、李莲英是咋死的


(资料图片)

1911年3月4日也就是辛亥年的二月初四,据说晚清宫廷的总管大太监李莲英就死在了这一天,享年63岁。

这一日期的确定,来自《宫女谈往录》中那位老宫女的叙述:

“我很清楚地记得:这一年春寒,正月连续阴天,听说李就是在连续阴天下得痢疾死的。正月二十九日得的病,夜间肚子绞拧般地疼,第二天发现有脓有血,得病以后,一点东西也不吃,到二月初四就死了。据他家人说,这叫锁喉痢,死得非常快,究竟在哪里死的,家里的人闭口不谈。出殡是在黄庄彩和坊。这时候的大清朝已经到了残灯末庙了,尤其是李大总管,老太后一死,没有多大权势,家里的子侄又怕招是非,所以丧葬从简。”

李莲英曾是慈禧太后生前的当红太监,不过此刻太后已死,清廷也日薄西山,李大总管的死就未免有些悄无声息了。

慈禧照片

当然,“丧葬从简”也未必全是好事,比如在几十年后,关于“李莲英”究竟是怎么死的,又成了问题。

有人说,李莲英死于革命党之手,因为这年正好是辛亥年;也有人说,李莲英在讨债时被人杀死。类似的说法,当然太不可信,毕竟李莲英死时辛亥革命还没爆发,而以李莲英当时的年龄和昔日的身份,说他因讨债而被杀,未免有些匪夷所思。

对于李莲英因“痢疾”而死的说法,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其家人故意释放的烟雾弹,理由是正月天气寒冷,不应是发痢疾的时候。不过,此说也无定论,毕竟病不由人,痢疾固然是夏秋常发,但也保不定四季都有发的可能。事实上,慈禧太后当年也是因为痢疾拖累而终,如果李莲英也是得的痢疾而亡,倒也是主仆一场、难得的缘分。

此外,在20世纪80年代时,学者佟洵曾撰文披露1966年李莲英墓被盗之事,文中最有意思的记载是:“李莲英当时只剩下一颗头颅,身子部分居然是长袍裹以棉花胎!”据说,盗墓之后,那颗被认为是李莲英的头颅被学生当球踢,还被扔进了厕所。后来,有人用粪勺将之捞了出来,埋到了一个山坡下,从此下落无人知晓。由此,有人认为这是李莲英被仇家所害的有力证据。只是,按照以往“提头来见”的江湖规矩,这墓里有头无身,行刺者留下头颅而拿着身子去领赏,这实在有些不合逻辑。

之后,在20世纪90年代初,北京文史馆研究员颜仪民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》的文章,其中提到:李莲英出宫后深居简出,但在辛亥年初,九门提督江朝宗突然请他到什刹海会贤堂赴宴。蹊跷的是,当天的请客人还有一位,那就是在隆裕太后身边的当红太监小德张。赴宴结束后,李莲英即在回家的路上遭到暗算。

因为怕人不信,作者颜仪民还在文中特别声明,其原姓叶赫颜扎,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,其父毓泰曾为江朝宗的机要秘书,这个故事他是从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处听来的。

不管这故事从哪听来的,这个故事无疑有着重大破绽。道理很简单,所谓“九门提督”也就是主管京城治安的步军统领,辛亥年时步军统领系正蓝旗出身的乌珍,直到民国元年后,才改由江朝宗接任(乌珍于民国元年去世)。

试想,李莲英死于辛亥年初,此时江朝宗正在陕西汉中镇总兵任上,直到辛亥年爆发革命才逃回京城。之后,靠着与袁世凯的关系,江朝宗才爬上了步军统领的位置(后改名北京卫戍司令)。如果说李莲英死时江朝宗是步军统领的话,此时他的恩主袁世凯尚在河南养病,这个位置哪里轮得到江朝宗呢?

事实上,盗墓之说与头颅究竟何人所有,其实也是个问题。且不说李莲英有多处墓葬,即便恩济庄太监墓那座是正主所在,在民国兵荒马乱的年代,但凡像样一点的墓葬几乎没有不被盗的,像李莲英这种树大招风的豪华墓葬,而后人又无权无势的,幸免的概率大概只有个位数了,哪里还等得到红卫兵们光临呢?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颗头颅或许是其后人重新置放,他的所有者究竟是谁,还不一定呢!

不管怎么说,李莲英当时是死得悄无声息,但关于他的死因及身后的各种传言确是花样百出,真假难辨。

二、李莲英长得那么丑,凭什么混上高位?

李莲英的死扑朔迷离,生前同样是各种谣传。

《大太监李莲英》剧照

有人说,李莲英性本无赖,曾经私贩硝磺而差点被抓下狱,后来侥幸逃脱,改行补鞋,因而有个绰号叫“皮硝李”。这个说法倒也不是空穴来风,不过说的并非李莲英,而是其家族从事的行当,因为李莲英8岁净身、9岁进宫,恐怕还来不及学习补鞋贩硝这门手艺。

李莲英原名李连英,生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本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。清朝时期,河间府盛产太监(崔玉贵、安德海、李莲英的老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),经常有人阉割了进宫去做太监,运气好的还真发了财,家里人也得到提携。李莲英净身入宫,则是因为家中受人欺负,以此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出路。

然而,李莲英在宫中也不是一帆风顺,与他同时进宫的安德海已是慈禧太后身边红人时,李莲英当时还位居下层,直到安德海被杀后,他才得以崭露头角。

据说,李莲英在宫中得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善于梳头,而慈禧太后对梳头一事最为重视。当然,此说也未必完全恰切,因为《宫女谈往录》中的老宫女即说,为慈禧太后梳头的另有其人,即所谓“梳头刘”,如果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的话,想必时间也不会太久。

作为宫中的大总管,李莲英也并非浪得虚名,他对于宫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也是精通熟练得很。比如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,李莲英无不烂熟于心,太监们遇到难题往往都要向他请示指教。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,李莲英最善于安排调拨,样样完成得很出色,以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,特别是慈禧太后要驾幸的话,往往都要请李莲英先来指点一下礼仪和布置,以讨得太后的欢心。

在《宫女谈往录》中,老宫女就将李莲英比作“佛见喜”——“佛见喜”是东陵马兰峪产的一种梨,皮发黑,外表也不漂亮,看起来并不招人喜欢,可是吃起来又甜、又酥、又细、又嫩,慈禧太后喜欢吃,因而宫里管这种梨叫“佛见喜”。

李莲英之所以得这个绰号,那是因为李的外表长相难有印象分,但他当起差来,处处想得周到,“宫里的行话叫‘兜水不漏’,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,深得太后的喜欢”,“这位‘佛见喜’披星戴月,起早贪黑,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。……像游湖这样的事,安排得井井有条,严丝合缝,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。”

近代闻人刘体智在《异辞录》中说,李莲英“在安德海之后,内监权势莫逾于彼,然孝钦太后家法綦严,惟内务府中司员在其宇下,不能不常与周旋。当时大僚,幸邀慈眷而交通宫禁,或知之有素。外廷诸臣,莫得晤其人。莲英从不轻出,识面尤稀。显后晏驾之四年正月,火神庙会移于香厂,忽于游人中,有人私语曰:‘此李莲英也。’视之,乃黑丑大汉,适成其为北方之强者而已。”

如此段记载属实的话,那么刘体智见到的正是当月发病前的李莲英,这个“黑丑大汉”的说法,颇为恰切。据《宫女谈往录》中说,恩济庄关帝庙的西偏殿里有一张李莲英的全身坐像,高二尺上下,“看面貌:一张赭黄脸,高高的颧骨,两颊略长,肿眼泡子,眼睛微合,大鼻子,厚嘴唇,长下巴。这确实是李莲英,只是眼睛画得差一些。他是胡椒粒眼,虽然小,但非常敏锐,这一点没有传神。看起来他是特意要把庄重朴厚的形态留给后人了。”

左为崔玉贵,右为李莲英

从目前留下的历史图片看,李莲英的相貌确实有些“佛见喜”。就这么一位人物,在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宫廷政治后完身而退,也不能不说是有些本事了。

三、李莲英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?

鲁迅曾说,太监、鸦片、姨太太可以说是中国的“国粹”。既为“国粹”,自然源远流长,比如太监这种,在中国少说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,历代宦官之祸如东汉“十常侍”、明末魏忠贤等屡屡见于史册,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,甚至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。

像安德海一样,李莲英其实也曾介入过政治。1886年,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检阅北洋水师,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澴,而后者怕太后猜忌而主动要求让李莲英陪同前往,以示自己没有二心。这一年,李莲英四十周岁,或许慈禧太后也想让他趁此机会出去风光风光,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正使、李莲英作为副使,前去视察北洋水师。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,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,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。

这等事,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上天了,李莲英则不然。为避免别人说闲话,李莲英出发前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(按清制,太监最高只能是四品顶戴),然后规规矩矩跟着醇亲王出发了。一路上,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,而是跟在醇亲王后面好生伺候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。

醇亲王照片

检阅时,按说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,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、李鸿章保持距离,他拿着醇亲王的大烟袋,退后半步,低眉敛目,看起来就像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。沿途中,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,他基本不出去,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的人根本进不了门。就这次出差来说,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,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,慈禧太后也喜滋滋地说:“总算我没白疼他!”

1908年,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,李莲英在为太后守孝百日后,在宣统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请求退休,隆裕太后准其“原品休致”(享受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的退休待遇)。当年二月初二,61岁的李莲英黯然离开他生活了52年的皇宫。

正所谓,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,李莲英心里也清楚,慈禧太后死了,他的后台也就倒了,与其被人一脚踢开,倒不如识相点早些离开,免得到时遭遇不测之祸。据说,李莲英在离宫前办了一件聪明事,那就是将历年慈禧太后所赏的七大捧盒珍宝全部献给了隆裕皇后,并说:“这是皇家东西,不应该流入到民间,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,现在年老体衰,乞求离开宫廷,所有这些宝物,奉还给主子”。这事让隆裕太后十分满意,所以李莲英死后,隆裕太后还按大臣的礼恤赏给丧葬费2000两。

李莲英掌管宫中实权多年,贪权纳贿在所难免,因而打他主意的人也为数不少。他当时这样做,恐怕之前早有准备,七捧盒的宝物就是要留作脱身之计。如此看来,李莲英的头脑十分清醒。

李莲英出宫后行为谨慎,轻易不出头露面,也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,因为有传言说他家财万贯,怕有人绑他的票。隐居期间,李莲英一再告诫自己的侄子们,“财大祸也大”,要时时警惕,但他的那些侄子们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,由此破家亡命。这是后话。

巧合的是,李莲英为清宫服务了一辈子,他死的那年正好是清朝覆灭的1911年,而且正好是其出宫三年之际。

之后,李莲英被安葬在恩济庄,也就是专门埋葬太监的墓地。当然,同样是墓地,各太监的身后待遇大不相同,譬如南边墓地荒丘累累,一片凄凉,那是普通太监们的最后安身之所;北边就大不一样了,只见“矮树葱葱,青砖瓦舍,顿时使人有枯荣悬殊的感觉”。由于李莲英是六品太监,又是隆裕太后加恩礼葬,因而恩济庄里还修了一座石头牌坊,上边刻着“钦赐李大总管之墓”几个大字。

据说,李莲英曾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那就是“事上以敬,事下以宽”。实事求是地说,一个太监能做成这样已属不易。
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声玩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

回顶部